江水更清、岸线更美、产业更优!万州绘就库区新画卷
万州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肩负着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重任。近年来,万州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今(9)日,人民网首页头条推出《重庆万州:碧水为墨执青笔 绘就库区新画卷》,展现万州在发展中保护绿水青山,在保护中转型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阔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暮春时节,长江重庆万州段水域江面出现大量鱼群,这让45岁的陈文学激动不已:“在江里打渔20多年没见过,才当护渔员1年多却看到了。”
随着长江水位逐步下降,位于大周镇长江消落带上的中山杉露出水面,吐出葱绿的嫩芽。村民刘昌月坐在刚改建好的民宿里,看着往来的游人,心中甚是欢喜:“这里风景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安逸!”
30公里外的李河镇棕花村,村民余思成正在山上查看香根草的长势。“这一株株草现在可是我们村的宝贝,它不仅能净化土壤和水源,还能带来不小的收益呢。”望着漫山遍野的香根草,余思成喜笑颜开。
长江重庆万州段的平湖景观。人民网记者 张祎 摄
万州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肩负着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重任。近年来,万州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通过在发展中保护绿水青山,在保护中转型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如今的万州,江水更清、岸线更美、产业更优。
江水更清
生态底色愈加厚重
4月27日,长江万州城区段碧波荡漾,几艘清漂船来回穿梭后,宽阔的江面变得十分洁净。
江面的洁净离不开清漂员的辛勤付出。今年60岁的熊人建曾是长江上的一名渔民,如今他们两口子都是清漂员。每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开着小船出发了,直至天黑时才收工。
“每年5月至10月,降雨天气较多,是清漂队最忙碌的时候。”万州区江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经理牟伦建介绍,在汛期,每天有七八十人进行清漂工作,最多时一天可打捞200余吨漂浮物。“万州城区水域面积开阔,漂浮物如不及时清理,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很容易造成水质的污染。”
清漂船在长江江面上清漂作业。人民网 刘政宁摄
和熊人建一样,陈文学此前也是渔民,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护渔员。20多年的捕鱼生涯中,陈文学亲身感受到长江渔业资源的变化:“以前在长江,圆口铜鱼是主要捕捞对象,用小船每天可收获上百斤,但前两年,即使用大船一年也捕不到几条。”
2020年6月,陈文学退捕上岸。几个月后,听说要成立护渔队,他第一时间报了名。“这些年,我向长江索取了这么多,也该为它作点贡献了。”抱着这份信念,陈文学和其他14名退捕渔民重返了长江江面,和执法队员一起负责处置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等行为。
4月8日的增殖放流活动现场。万州区水产研究所供图
禁捕可以给鱼儿的繁衍生息提供时间和空间,但长江的珍稀鱼类种群恢复,还得依靠增殖放流。4月8日,一场增殖放流活动在万州区长江二桥战备码头开展,现场向长江投放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名特经济鱼类43万尾。
这些鱼苗大多来自位于双河口街道的“工厂化鱼苗车间”。“每年的2~5月是繁殖鱼苗的最佳时期,增殖放流不仅可以恢复生物的多样性,还能有效净化水质。”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所长刘本祥介绍,水体富营养化是水污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鱼群的壮大可以消耗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十余年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投放长江鲟、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名特经济鱼类7000余万尾。
长江重庆万州段密溪沟水域拍摄到的鱼群。冉孟军摄
为了让长江水更清,万州还在全域广泛持续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截至目前,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长江万州段已发现水鸟156种,鱼类种群由之前的30种增加至50多种,长江沿线的生态底色更加厚重。
岸线更美
领略滨水之城独特魅力
三峡工程建成后,每年蓄放水形成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带。原本生长在这个区域的大部分植物,因为将近半年的时间深淹水下而难以存活。消落带的生态治理,也因此被称作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
在万州,长江形成的消落带面积约有25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消落带栽种实验,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任凭和同事发现,中山杉有着较强的耐水性和适水性,是消落带生态治理的良好选择。“十余年来,长江万州段已成功栽植中山杉3200亩,不仅修复了消落带脆弱的生态,还在保持水土方面成效显著。”任凭说,一棵长成的中山杉根系直径能达到10米以上,且纵横交错可覆盖周围约80平方米的土地,固土效果良好。
任凭在检查中山杉根系固土情况。受访者供图
春天葱绿,夏秋青翠,冬季红黄相间。时至今日,长江万州段的两岸已形成了70余公里的“水中森林”景观长廊。在大周镇,当地充分利用中山杉景观和滨江地理优势,打造了十里滨江长廊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创业。
今年30岁的刘昌月正是其中一员。2017年,他看到村里在发展乡村旅游,便留了下来用自家房屋经营农家乐。每年10万余元的收入,让他坚定了扎根家乡的信心。
去年,他将房屋进行了改建,目前正在装修之中,预计今年国庆期间正式迎客。“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下一步,我还要增加亲子体验区等,让城里来的孩子能在这里体验农耕的乐趣,也让收入再上一层楼。”谈及未来,刘昌月信心满怀。
万州区大周镇长江消落带上的中山杉。人民网 刘政宁摄
依托中山杉和滨江自然景观,现如今,大周镇已培育特色民宿、农家乐40余家,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十里滨江长廊”“日月广场”等景点已成为网红打卡之地。五土村、铺垭村分别入选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美丽宜居乡村”。
但栽植中山杉并不是消落带治理的唯一选择。从2018年起,万州开始尝试各种消落带绿化方案,包括培育野花组合、栽种垂柳等。“在长江万州城区两岸,消落带出水后,我们会第一时间撒上野花种子。”万州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曾杰瑞介绍,种子撒下2个月后,消落带就会成为一片花海。
每年夏天,金灿灿的硫华菊、娇嫩的波斯菊、多彩的百日草等十余种野花在长江两岸争相绽放,把滨江环湖地区装扮得美不胜收。市民游客徜徉在花海,流连忘返。
万州滨江环湖区盛开的三角梅吸引不少市民拍照留念。人民网 刘政宁摄
4月25日,万州滨江环湖区江岸上的三角梅竞相绽放、鲜艳夺目,宛如给长江堤岸披上一条红绸丝带,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赏花、拍照。57岁的刘蓉几乎每天都会来江边走走,“江边打造得越来越漂亮,和姐妹们在这里赏花散步,心情都会变得格外舒畅。”
市民在长江万州段沿岸亲水游玩。人民网 刘政宁摄
在江畔,不仅可以看花,也可以亲水。近年来,万州突出滨水城市特色,在长江两岸规划、建设了多个亲水观景生态空间,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总是热闹非凡。拂面江风中,市民游客或沿着步道散步,或用手捧起清澈的江水,尽情领略这滨水之城的独特魅力。
产业更优
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万州也积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
棕花村所在的葵花山脉下有苎溪河、瀼渡河两条长江一级支流流经,作为万州城区百万人口饮用水主水源的甘宁水库也在这里。由于当地村民喜养牲畜,如何消除养殖废物对饮用水水源地及长江水系的环境污染,成了全村生态发展的“必解题”。
经过反复论证,棕花村选择了发展香根草产业作为治理养殖污染和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
余思成在查看香根草长势。人民网 刘政宁摄
香根草又名岩兰草,禾本科多年生植物,因其根部散发着檀香味而得名。香根草既能陆地生长,也能水面生长,对生长环境中氮、磷成分吸收充分。不仅可用于食草性动物的饲料,还具有改善土壤环境、净化水质等功能。
2019年底,今年36岁的棕花村人、 生态“解题”的全程参与者余思成,和另一位返乡创业青年一起流转土地50余亩,开始在棕花村打造香根草产业基地。此后,又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了生态农业产业园。
产业园以香根草产业为纽带,利用“香根草畜牧—畜肥+秸秆繁殖蚯蚓—蚯蚓蛋白肥供应林下种植、养禽—禽肥还草”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既治污又致富的目的。
截至目前,该产业园有403亩的香根草基地、3000平方米的室内蚯蚓养殖基地、年出栏5000只跑山鸡的养殖场、年出栏200头肉牛的养殖场、藠头种植基地200亩、李子园350亩、佛手园150亩……每年带动农户增收8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余万元。
龙都街道曾经的养殖场已变身为花市。人民网 刘政宁摄
农村靠种草,城里则卖花。在万州区龙都街道,曾有一处让人“绕着走”的地块,破旧的养殖场、脏乱的菜地,气味难闻,蚊蝇乱飞,噪声扰人。地块的四周皆是住宅,居民为此颇为烦恼。
“从2017年起,街道下决心搬走了养殖场,腾出场地打造了渝东北首个大型专门的花卉综合市场。”龙都街道办事处主任幸宏介绍,目前,龙都花市入驻了商户50多家,经营范围涉及鲜花、干花、盆花、观叶植物、园林、奇石、水族鱼类等,每年可实现产值1亿余元。现如今,走进龙都花市,总是能看到一幅姹紫嫣红、四季如春的景象。
重庆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人民网 刘政宁摄
在工业方面,万州通过持续加快现有产业智能化、循环化改造,为产业“添绿”。4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万州经开区的重庆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宽敞的生产车间内3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块块铜板经过熔铸、轧制、联拉等复杂工序后,变成一根根不同规格的精密铜管。
“2021年,公司推动了多项节能环保改造及绿色回收项目。”该公司安环综合部部长史绪寅介绍,如利用生产过程中空压机产生的热量,配套余热回收系统,将回收热量用于办公室冬季采暖和材料烘干使用,月均节约用电1.3万度以上。该公司的绿色探索,也是万州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当前万州区正以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大力发展智能循环型工业、山地高效型农业、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业、绿色智慧型物流业、休闲养生型康养业、功能共享型金融业六大产业,阔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饱蘸生态笔墨,绘就绿色华章。一幅秀美壮阔的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正在三峡库区徐徐展开。
防控小贴士
大家都在看
来源:人民网
记者:张祎 刘政宁
编辑:杨帆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